97岁老医生坚持出诊、87岁袁隆平做稻田的“守望者”…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老有所为的人生更精彩!
古人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老年人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
只要热情不减,老有所为的人生更精彩。
袁隆平:做稻田的“守望者”
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袁隆平却依然奔走在田野中,做着自己的“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曾说到他有两个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希望我的亩产1000公斤早日实现,实现了以后还有没有更高的目标呢?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向更高的一千二百公斤来奋斗。这就是我的梦,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他说,“我的梦想很简单”,而事实证明,这简单的梦想却解决了世界亿万人口的吃饭问题。
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在河北通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即每公顷17.2吨,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于载畿:97岁老医生坚持出诊
近日,97岁的于载畿像往常一样,由保姆搀扶着走进山西省活血化瘀研究所。年过九旬却依然坚持出诊,这在中国并不多见。从业70多年间,于载畿用不开刀治疗宫外孕的方法,让万千女性免受手术之苦。
因年事已高,于载畿听力和视力都有所下降。问诊时,她的助手王利花趴在于载畿耳朵旁当“传声筒”,书写病历时,于载畿用尺子比着。
除了对工作的严谨,让身边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于载畿对患者的负责、体贴。为方便患者,于载畿经常不看完最后一个患者不下班,出完门诊就是中午一两点。
“年轻时候有一次忙得三天三夜没睡觉,白天看病,晚上编讲义,但是一看见病人,就立马有精神了,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于载畿说,前几天国庆长假休息,“每天都度日如年。”
于载畿穷尽一生,帮助被生育所累的女性,自己则几度流产终身未孕。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她,生活由保姆看护。
“除了念书,为患者治疗,是我现在也是这辈子唯一会做的,这也是我活着的价值。”于载畿老人说,要干到不能干为止。
潘鼎坤:沉浸在古诗词里的数学教授
93岁高龄,他不戴麦克风,中间没有休息,没喝一口水。四块黑板他擦了写,写了又擦。在预定时间讲完了全部内容,就如同很平常的一次上课下课。 这位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是什么动力让他愿意而且敢“班门弄斧”?
择一事,终一生。自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潘鼎坤教授就与三尺讲台结缘,一站上去就是60余载。
自嘲为“班门弄斧”的他,给自己找了一个强大的“后盾”——《中文大辞典》。他将《中文大辞典》中关于诗词格律的内容进行了“翻译”,专门用毛笔誊写了绝句、律诗平起式、仄起式的写法,在可以不严格遵循平仄规律的地方都画了红圈。
“学到了多少知识,已经不重要了。老教授的课传递着浓浓的师者情怀,传递着浓浓的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痴爱,传递着浓浓的对三尺讲台的不舍之情。”一名青年教师感触颇深。
“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在草堂校区的一次辅导讲座上,潘鼎坤说:“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最最留恋的地方。教室就是我的暖房,我的人间天堂”。
刘先林:亲力亲为不断创新发明
有这么一位院士,他的实验室被称为“车间”,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工人师傅”。他所有的创新成果没有一个躺在文件柜,全部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5年来,他始终从事测绘仪器的研发,用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量尺”做到了极致,将中国测绘仪器的水平推进到国际领先。
他前一段时间乘坐高铁二等座、穿一双旧皮鞋聚精会神修改文件的照片曝光后,引发网友点赞意外走红。
他就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一位具有工人品质的高级知识分子刘先林。
他的书桌上只见一道道划痕,甚至有一整片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暗红漆色,只见黄黄的木色。明明是一张磨损得极厉害的书桌,却偏偏有人说:这是最“美”的书桌。
78岁高龄的院士仍在亲力亲为的进行创新发明,他说,工匠精神是既要动脑更要动手,科研成果不躺文件柜。
向他们致敬!
为您
推荐
本文来源:中国测绘网、人民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新闻网
编辑:刘思思 // 责编:白晨 // 监制:曹畅